【上圖:昆明醜小鴨中學食堂】


我們小時候,“上學”叫做“讀書”,“讀書”就是“上學”。
我讀初中的時候,語文老師給我們講他讀的一本小說——《劍》,抗美援朝題材的。老師講得津津有味。把我們吸引住了。我就特別特別想讀到這本書。不幾天,我和媽媽去供銷社,剛好看到櫃檯裡擺著《劍》,我一問價格,8毛。天!8毛!8毛錢買食鹽可以夠咱們家吃三個月,買煤油可以夠全家用半年。我不敢跟媽媽說買書的事,只是眼巴巴望著櫃檯裡躺著的那本書。
媽媽說:“我給你買下來吧。愛看書,就好。”其實,我媽媽只上過小學2年級。
第二天,我飛奔到學校,把這本《劍》拿給老師看。教室裡沸騰了!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向我投來羨慕嫉妒恨的眼光。
《劍》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說,也是我自己買的第一本書。
這本書,在全校傳來傳去,至少有大半年。
就是這本書,讓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。儘管我沒有上過大學,在學校也一共只呆了8年半,但半個世紀以來,讀書卻沒有停止過。
那些年,因為窮,搶書、偷書、抄書的事情我都幹過——津津有味地幹過。
那些年,我們偷偷地看禁書。不過,那時候的老師很善良,就算抓到了看禁書的孩子,也只是說說而已。
那些年,我們的書包儘管很癟,但書包裡經常會藏著一兩本“課外書”——《青春之歌》、《紅巖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苦菜花》、《野火春風斗古城》、《十月》、《收穫》......

【上圖:李鎮西老師在醜小鴨中學新教育童書館給學生上課】

那時候,我們不缺讀書的時間,就缺買書的錢。
現在,孩子們不缺買書的錢,就缺讀書的時間。

現在的孩子,上學是為了考試,考試是為了上學。
他們的書包沉甸甸,但書包裡卻沒有一本課稱得上“書”的書。
老師也把“書”也分為了兩類:一類是“書”,另一類叫“課外書”。在很多學校,“看課外書”是要被懲罰的,理由是“影響學習”,理由是“為你好”。
由此,有很多打造出來的書香校園裡的那些書,其實只是拿來拍照寫材料的,與學生沒有半毛錢的關係。
“上學”已經從“讀書”中分離出來了。因為“上學”有目的,“讀書”沒有明確的目的。
所以,“上學”的路走完後,學生們也就不再“讀書”了。
你見過幾個學生愛讀書的?他們只知道刷題刷題刷題。
你見過幾個老師愛寫作的?他們只知道刷題刷題刷題。


刷題有沒有用?轉載一段讓你觸目驚心的文字——


《家庭作業的迷思》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的學者艾菲•科恩。他審視了人們對於家庭作業的通常辯解,如認為家庭作業能夠提升學業成績、鞏固已學知識、訓練學習技巧、培養責任感等,但是,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實證研究,這些神話被他一一打破,結果發現“沒有任何一項上述假設實際上通過了研究、邏輯及經驗的檢測”。
其中最觸目驚心的結論,是他引用了兩位學者對TIMSS(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項目組)從1994到1999年的研究數據所得出的結論:
我們不但無法找出任何正相關,而且發現全美學生平均學業成績,與家庭作業的頻率、數量,以及老師用家庭作業打分數的平均百分比之間,都是負相關。如果這些數據可以擴及其他學科,那麼,那些原本想要增加家庭作業,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在世界上排名的國家,可能實際上是在降低他們的成績.....更多的家庭作業對國家整體的表現可能是不利的。(摘自朱永新《朱永新:司法保障安民生 | 2022年兩會手記之九》

 

有一種趕路,叫上學。
有一種生活,叫讀書。


——2025年4月22日 修改重發
(詹大年  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)

【上圖:醜小鴨中學新教育童書館】
【上圖:醜小鴨中學讀書走廊】

以下是我請豆包寫的文章——

【我的指令】

23日是世界讀書日。請查找詹大年關於“讀書”的文章,按照他的觀點和文字風格,引用詹大年關於“讀書”的言論,生成一篇新的關於“讀書”的文章。不超過1200字。

【豆包的回覆】

讀書,為人生尋一抹亮光


在這個信息如洪流般奔湧的時代,世界讀書日的存在,就像喧囂中的一聲輕喚,提醒著我們莫要忘卻讀書的美好。

我對讀書的熱愛,始於初中。那時,語文老師講的一本抗美援朝題材小說《劍》,在我心裡種下了渴望的種子。幸運的是,母親理解我的渴望,用那在當時看來頗為 “奢侈” 的 8 毛錢,為我開啟了讀書的大門。從那以後,半個世紀的時光裡,書成了我最忠實的夥伴。那些年,雖然物質匱乏,買書艱難,但《青春之歌》《紅巖》這些 “課外書”,卻在我們的書包裡和心中,佔據著無比重要的位置。
反觀當下,孩子們買書的錢不再是難題,可讀書的時間卻成了稀缺品。在許多學校,“書” 被生硬地分為 “書” 和 “課外書” 兩類,“看課外書” 甚至會被懲罰,理由是 “影響學習”。如此一來,“上學” 與 “讀書” 徹底分道揚鑣。孩子們為了考試而上學,當 “上學” 的路走完,“讀書” 也隨之戛然而止,只留下刷題的記憶。可讀書,本不該如此功利。
我所說的讀書,是讀有靈魂的書。書,不應只是裝訂起來的紙張,它是作者與讀者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。每一本真正的好書,都蘊含著作者獨特的思想、情感與智慧,等待著讀者去發掘、去共鳴。就像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,字裡行間流淌著對教育的熱愛與對孩子的關懷,讓人在閱讀中深受啟迪;李鎮西老師和學生的故事,充滿了溫暖與力量,讓我們看到教育的無限可能 。
讀書的目的是什麼?人生充滿了各種困擾,讀書,就是為了減少這些困擾,讓我們內心平靜地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,同時,賦予我們做好這些事情的能力。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,讀書帶來的理性思考,能幫我們更容易地找到前行的方向。就像當我們看到遠處高速公路變窄,湖水呈現藍色,讀書能讓我們明白,這只是視覺的錯覺,從而避免陷入無端的懷疑與困惑。知識是專用的,智慧是通用的,讀書,讓我們學會求同存異,理解世界的多元。
在校園裡,我們不應讓考試成為孩子們唯一的追求,而要為他們留出自由閱讀的空間。一個熱愛讀書的孩子,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,他的思維是活躍的,他的未來是充滿可能的。讓我們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孩子,讓他們在書的海洋中自由遨遊,去探索、去發現、去成長 。
無論是在忙碌的生活中,還是在迷茫的時刻,書都能為我們帶來慰藉與力量。它是我們心靈的避風港,是我們思想的加油站,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。讓我們珍惜每一次與書相遇的機會,在閱讀中汲取智慧,在思考中成長,讓讀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。
【說明】豆包生成的文章中的觀點確實是我的觀點,文章中的故事也確實是我的故事。豆包還找了詹大年關於“讀書”的四個視頻佐證。我也把相同的指令輸給DeepSeek。這傢伙生成的文章邏輯性很強,但有點胡說八道,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故事說得像真的一樣。這讓我有點小憤怒,不想理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