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學生流行“養臭水”,好奇心莫用錯地方 | 新京報快評

相比“拍煙卡”的潛在不良影響,“養臭水”的危害更大更明顯

有人正在製作“臭水”。圖/社交平臺截圖

文 | 陳廣江


唾液、牛奶、蟑螂、蒼蠅、蚊子、老鼠尾巴、生豬肉、護手霜……這些毫不相干、有的看上去還有點兒噁心的東西,竟是最近在中小學生中流行的“養臭水”配方:把這些東西放進飲料瓶,觀察變化坐等“炸開”,然後分享經驗。


據報道,有的“臭水”在教室裏炸開後,導致教學電腦損壞、教室在一段時間臭得不能用,甚至引起十幾名同學噁心嘔吐。專家指出,這種行爲很危險。


在孩子的世界中,好奇心是那抹最鮮亮的色彩。然而,當這份純真的探索慾望被導入錯誤的方向,那份對未知的好奇便如同脫繮的野馬,不僅可能傷及自身,更可能殃及無辜,成爲成長路上的絆腳石。“養臭水”遊戲在孩子們中間流行乃至風靡,應引起學校、家長和社會的警惕。


從報道看,“養臭水”遊戲,既像一個娛己娛人的惡作劇,又像一種原始野蠻的化學實驗。從鑽研配方到記錄發酵過程,再到最後“炸開”,孩子們玩得認認真真、不亦樂乎。孩子爲啥“養”這種又髒又臭又危險的東西?說白了,純屬好玩,圖開心、求刺激。


相比“拍煙卡”的潛在不良影響,“養臭水”的危害更大更明顯。“養臭水”的目的,就是要看這些東西在瓶子裏發酵後多久“炸開”,然後弄得到處是臭水。換言之,“養臭水”就是主動埋下一枚“定時炸彈”,並等待其“爆炸”,其危險性顯而易見:輕則讓人噁心嘔吐、損壞教學設備,重則致人中毒、感染疾病。


此外,“養臭水”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遊戲,還涉及嚴肅的法律問題。一旦這種行爲造成實質性的損害,包括人身傷害、財產損失等,參與者及其監護人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。


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,是他們認知世界的驅動力,成年人不能也不該去扼殺這份探索的渴望。但是,引導孩子們如何正確表達好奇心,則是家庭、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。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,更在於塑造正確的價值觀,教會孩子們如何在探索的旅途中保護自己和他人,至關重要。


具體說,老師和家長不妨通過科學實驗、戶外探索等多種形式,爲孩子們提供安全、健康的探索環境。當孩子們想要了解微生物的世界,就引導他們通過顯微鏡觀察,而不是親手“釀造”危險的混合物;當他們對化學反應充滿好奇,就讓他們在實驗室裏,在專業指導下,安全地見證奇蹟的發生……


總之,好奇心應成爲孩子成長的助力,而非阻力。一旦發現他們沉迷於危險的遊戲或者活動,學校和家長就應該及時制止並給予正確的引導。並通過正面引導,讓孩子們認識到,真正的探索應當基於尊重生命、遵守規則之上,而不是盲目跟風,追求一時刺激,把好奇心用錯地方。


撰稿 / 陳廣江(職員)
編輯 / 馬小龍
校對 / 趙琳

推薦閱讀:
武大選調生從嘉峪關離職,該反思的還有“上岸思維” | 新京報快評
英國大選帷幕將啓,蘇納克和保守黨恐難翻盤 | 京釀館
準確認定正當防衛,爲反校園霸凌撐腰 | 新京報社論
歸還充電寶之路,豈能比“馬拉松”還長 ?| 新京報快評
咖啡測出“尿鈣偏低”,小便池“尿檢”莫誤導公衆 | 新京報快評

歡迎投稿:

新京報評論,歡迎讀者朋友投稿。投稿郵箱:[email protected]
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。來稿將擇優發表,有稿酬。
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,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職業、身份證號碼、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(包括戶名、開戶行支行名稱)等信息,如用筆名,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,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

點擊下方公號名片,閱讀更多精彩觀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