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戲之師”崑曲傳唱六百年絃歌不絕。2001年,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“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”。同年,在崑曲發源地江蘇省蘇州崑山市,鄉鎮小學石牌中心小學校“小梅花”崑曲社正式成立。25年來,這裡培養出千餘名崑曲學員,成為崑曲文化藝術傳承的搖籃。
周杰是“小梅花”崑曲社培養的首位返校任教的畢業生。2024年,他與昔日恩師帶領新學員共同演繹《牡丹亭》選段,三代傳承人的同臺畫面令人欣慰不已。
2003年的清晨,石牌鎮巷陌的青石板還凝著露水,8歲的周杰攥著水袖,在梅花少年團的練功房裡踏出第一個“雲步”。這條不起眼的小巷,藏著崑曲傳習所褪色的匾額,也見證了他從懵懂少年到“金花獎”得主的蛻變。寒冬臘月裡,他裹著棉襖在巷口吊嗓,婉轉的“水磨腔”驚飛簷下麻雀;酷暑三伏時,他踩著巷尾青苔練“圓場”,布鞋磨穿三雙。2004年,這個巷弄裡走出的少年,以《孽海記下山》中小和尚的扮相站上江蘇省“金花獎”領獎臺,評委感慨:“崑曲傳承的魂,就在這些少年的身上。”
2019年秋,周杰載著滿腔的熱忱回到母校。彼時梅花少年團正面臨傳承斷代危機,老教師退休、學員銳減。他帶著“95後”特有的創新銳氣,將AR技術引入課堂:孩子們掃描《長生殿》工尺譜,手機裡便躍出虛擬老生示範指法;他開設“崑曲密碼”直播課,帶網友“雲遊”崑曲小鎮的百年戲臺,用網絡熱梗解說“橄欖腔”的發音秘訣。最動人的是每週五黃昏,他總是領著學員在春蕾劇場唱《玉簪記》,引得白髮票友和外賣小哥駐足哼唱,六百年雅韻化作市井炊煙。在2025年“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”崑山選拔賽中,他培養的學員徐可凡獲個人類一等獎;輔導的新編課本劇《后羿射日》獲集體類一等獎。
“小梅花”崑曲社的學員大多是新市民子女,來自江蘇、安徽、河南等10多個省市,因共同的崑曲之夢而相聚結緣。
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“小梅花”們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集中訓練。踢腿、下腰、前橋、飛腳……每一個動作,都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反覆練習,在汗水和淚水中蛻變成長。
張梓軒是新崑山人,曾因吐字發音不標準而不敢發聲,為了攻克這個短板,他每天對著鏡子練口型,用拼音標註唱詞,甚至含著石子練習吐字,終於在彙報演出中,用字字珠璣的精彩唸白,贏得滿堂喝彩。
解蘇倩為了雕琢《遊園》中的“蘭花指”,駕馭三米水袖,將放學後的兩小時化作專屬練功時段,500餘次拋收練習磨破3套戲服。週末別的孩子都在開心地玩耍,蘇倩卻凌晨五點起床完成文化課作業,然後第一個到教室練習唱腔。她終於在2024年“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”崑山選拔賽中獲個人獎一等獎。
晨昏不輟的毅力、寒暑不移的堅韌、精益求精的執著……這些寶貴的品質成為“小梅花”學習成長的重要基石。如今,從石牌中心小學走出的22名學員摘得“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”金花獎,40餘人考入專業戲曲院校,走出多位專業院團青年翹楚,活躍在臺前幕後。崑曲的種子,在新時代的土壤裡開出了璀璨的花朵。
(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雁 光明網記者姬尊雨 圖片由崑山市委宣傳部提供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