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奴隸社會的第 3890 篇文章

圖片

題圖:文中圖片來自作者。

作者:五月三姜,定居柏林的經濟學博士,攜手德國高管隊友姜爸,和三個男娃鬥智鬥勇多年,用最鮮活的例子,講最實用的育兒理念。本文來自:五月三姜(ID:mayandginger)


三姜開學第二週,我就從他嘴裡學了個新名詞:大衛元(David Dollar)


大衛,是三姜的班主任(化名),一位來自某英語國家的資深國際小學老師,之前在另一個亞洲國家任教多年,對中西方文化都瞭解頗深。


大衛元,是大衛在班裡“發行”的“流通貨幣”。


第一次聽三姜說起時,我感覺他嘴裡冒出的詞,一個比一個炸裂


什麼?大衛元?
老師居然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貨幣?
貨幣上放著他自己的頭像?
然後這玩意還能在班裡流通?
可以買東西?
甚至可以用來買“特權”(比如上課期間上廁所,需要花一個大衛元)?
天啊,這是什麼霸|權|主|義、獨|裁|世|界?

再追問了幾句,發現這還不是大衛老師的個人行為,二年級其他班,也有各自的“班主任幣”……


國際學校的老師,不應該更民主、更平等、更和學生打成一片嗎?


怎麼可以搞個人崇拜、獨|裁經濟?


我在家連用人民幣搞金錢獎勵都不敢,整天小心翼翼,生怕用了金錢獎勵機制,就會破壞孩子們的內驅力……


老師竟然在學校發行起了自己的貨幣?


聽到這件事的第一瞬間,我是震驚又反感……


只是人世間,有很多時候,對很多事的好壞界定,都是建立在個人認知層次上。







雖然震驚又反感,但我沒立刻做出激烈反應。

對三姜也沒說什麼,只決定持續關注這件事。

幾乎每天放學後,三姜都要聊幾句“大衛元”:

媽媽,我現在已經攢了X大衛元,還差Y大衛元就可以買一個我喜歡的圖章了。

媽媽,我這周有一個工作,工資是一個大衛元。

媽媽,我每天表現都很好,都能得到0.4大衛元。

媽媽,XX表現不好,不僅扣了他自己的大衛元,還導致我們班完不成這個周的“OKR”,我們都加不了兩個大衛元了……

慢慢的,我發現這個大衛元並不像我想象中一樣:是大衛用來彰顯權威和操縱孩子們的。

而是一個很好用的班級管理工具

那麼,怎麼得到大衛元呢?

班裡有一個“公開銀行賬戶”,上面寫著每個人的大衛元和綠分(5綠分=1大衛元)餘額。

每天好好上課的人,得到2綠分。

上課搗亂,不認真聽講的人,不僅得不到新的綠分,還會被扣1-2綠分。

每週一半同學會得到一份“工作”:整理耳機,削鉛筆、老師助手等。這些同學可以得到一大衛元的“工資”,下一週,另一半同學有工作。

每週全班一起討論,設立一個“每週目標”,達到後,每個人加兩大衛元。

怎麼花大衛元呢?

可以買實物:大衛老師買了一些有趣的小物品和學習用品,比如印章、便宜的小玩具、筆、橡皮等,放在一個箱子裡,每週五下午開市一次。

也可以買“特權”:上課期間上廁所(1個大衛元)、課間用IPAD玩遊戲(5大衛元20分鐘,可以邀請一個朋友一起)等。

在這種獎罰分明的激勵制度下,班上絕大多數學生都上課認真、回答問題積極、同學間團結友愛。

當然,每個班都有那麼一兩個“刺頭”,油鹽不進、軟硬不吃、無論如何都不服管教,大衛元對他們效果並不大。

對這些孩子,老師該管管、該訓訓,但心裡對他們是否重視,我們不得而知,大概率沒有對“好學生”那麼上心……





瞭解完整個大衛元運作體系、及效果後,不得不說,我心動了……

然後,就走上了“質疑大衛、理解大衛、成為大衛”之路:

我打算在家發行“媽媽元”(Mama dollar)

聽到這個消息,二姜三姜積極響應。

二姜甚至專門花了半個小時,給我設計並打印了媽媽元:


我們四個一起討論後,制定出一個“掙得”和“消費”媽媽元的體系——


學校老師發表揚信,5個媽媽元。

考試一門獲得最高分擋是5個媽媽元,次一檔是3個。

每天認真完成作業,得到1個媽媽元。

每天完成中文閱讀任務,得到1個媽媽元。

做分配的家務,一週5媽媽元。

做額外的工作,比如跑腿、看三姜等,工資為1-5元不止。

週末出遊不打架、不吵架,可以得到2媽媽元。
……


5媽媽元可換20分鐘額外屏幕時間。

20媽媽元以上可以挑選禮物,預算在200以內。預算不能直接換成錢,可以疊加(40媽媽元=400預算等)。

吵架上升到人身攻擊扣1媽媽元,打架扣1媽媽元。

大姜二姜每晚跑步,可用10媽媽元買一張“偷懶券”,休息一天。
……

目前媽媽元體系應用一個多月,效果嘛,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:

絕了!

如今三個姜出門不打架了,在家鬥嘴也少了,每天分配的家務能積極完成了,中文閱讀習慣也養成了!


我還需要偶爾當判官,但工作量大大減少。

心裡裝著“掙媽媽元”這件事,三個孩子都變得通情達理、積極主動:

寫作業,做家務基本都不用催,出門在外也很好管理。

效果好到我有時候都想:為什麼沒有早點想到這個辦法?

其實以前,我也多次想過用“金錢鼓勵”,但總怕會因此讓孩子們過於重視錢、只專注於外驅力(錢)、而失去內驅力。

這種“個人虛擬貨幣”體系,孩子們在努力學習、完成任務時,想的是獎品、是賬戶餘額、是自由和屏幕時間,而不直接是“錢”。

既能達到和錢一樣、甚至更好的激勵效果,又沒有“好成績=錢”的直白粗暴……


當然,在考慮過程中,我也曾猶豫過:

用這樣的貨幣激勵,會不會過於擴大我在孩子們面前的權威性?

會不會讓他們早早成為為了五斗米折腰的人?

後來我想通了,這個社會,總是有權威和規則存在的。

如果我們現在全力屏蔽權威和規則,給他們營造一個虛假的無壓力、少規則環境,他們長大後,怎麼去適應外面的世界?

會不會因為不適應規則、不會向上管理權威,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、沒希望?

那還不如早點用一種不那麼激進的方式給他們展露一二,讓他們更早更快地適應。

大家覺得呢?

PS,大姜二姜以前經常開玩笑說我是北|朝|鮮,是管天管地、就差不給呼吸抽稅的最|高|領|袖……

哈哈哈哈,終於讓他們一語成讖了……

圖片

直播預告:

今天中午1點,一土致知學校 IB 學部校長錢致平將與家有兩男娃的中科院心理所碩士呂一丁,一起聊聊孩子進入青春期後,學校與家庭是如何支持孩子穩步成長的。



直播簡介:

1.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願意溝通怎麼辦?

2. 青春期叛逆是每個孩子必經的嗎?

3. 如何藉助學校的力量支持孩子成長?




-  The End  -

推薦閱讀

15歲大兒子成績不錯也很乖,但我卻最擔心他……


在德國火車上遇到一對中國同胞母子,忍不住感慨萬千……


出門度假,偶遇一位讓我們全家反思的韓國爸爸





各位讀者朋友,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/故事吧!也歡迎點分享,給需要的朋友們呀。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,請郵件聯繫([email protected])。


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,期待每個清晨和“不端不裝,有趣有夢”的你相遇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