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了一年,沒等來驍龍 8 Gen 4,卻來了驍龍 8 Elite … … 至尊版。就問你驚不驚喜,意不意外。新的驍龍 8 叫「Elite」、「驍龍 8 至尊版」我個人是挺意外的,提前上手了 QRD 工程樣機,綜合測過它的性能之後,我覺得也夠驚喜。眾所周知,這一代驍龍 8 是有歷史意義的。繼 GPU、NPU、ISP 和 Modem 之後,CPU 用上了自家的 Oryon 架構,高通的「全自研移動平臺」也算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,是高通第一款真正全自研的移動端 SoC。用上自研的 CPU 能效表現會更好嗎?提升夠明顯嗎?還有 GPU、AI 等方面有什麼新的故事能講嗎?新的驍龍 8 為什麼要改名「Elite / 至尊版」?看完這期視頻,相信你會有答案。高通自研的 Oryon CPU,之前是用在 PC 級 SoC,驍龍 X Elite 上的,此前已經能看到不錯的性能和功耗平衡了。這次是第一次來到驍龍移動平臺,直接上了臺積電的 3nm 製程工藝,2 + 6 的「全大核」架構,兩顆 4.32GHz 的超級核心(Prime),六顆 3.53GHz 性能核心(Performance),核心頻率比同代友商都高,不過架構不同這裡也不能直接比較。重點是這兩部分的二級緩存都是 12MB,攤下來每顆 Prime 超大核有 6MB,突破 Arm 公版超大核的限制了,每顆 Performance 核心也有 2MB,這規模堆得夠狠啊,都快趕上 A18 Pro 了。已經開始好奇驍龍 8 Elite 整塊芯片的實際尺寸了,後面有機會再給大家拆一顆看看哈。運存方面,最高支持 5.3GHz 的 LPDDR5x,帶寬上限比 8 Gen 3 提升了 10% 左右。這樣的配置,CPU 無論單核還是多核性能都有大概 45% 的進步,與此同時能效表現也有最高 45% 的提升。這裡我們用 GeekBench 6 給 CPU 性能摸個底,單核心 3253 分、多核心 10524 分。對比今年下半年主頻 3.4GHz 的驍龍 8 Gen 3 領先版量產機,單核性能有 45% 的提升,多核性能甚至翻了 50%。對比隔壁同期旗艦平臺的量產機,8 Elite 也是領先的狀態。娛樂兔這邊,室溫下輕鬆破 300 萬分大關,比驍龍 8 Gen 3 領先版的 224 萬多了 36%,看來驍龍 8 改名 Elite 是有點底氣在的啊。這裡還有一項指標,Speedometer,主要是看瀏覽器綜合體驗的,這也很考驗 CPU 的調度能力。驍龍 8 Elite 工程機微信測出 29.5 分、Chrome 是 33.1。跑分鏈接我們放下面了,感興趣的可以在自己手機瀏覽器上跑跑,發到公屏上比比,看有沒有超過這個數的。我們這裡試了幾臺,只有 iPhone 能比得上。跑分鏈接:https://browserbench.org/Speedometer3.0/#running果然,高通用上自家 CPU 之後,驍龍 8 Elite 的 CPU 無論單核還是多核,性能和能效的進步真還挺可觀的。GPU 方面,用的是自家的 Adreno 830,上了 GPU Slice 切片架構,提升了圖形渲染效果和渲染效率。對比上一代驍龍 8 Gen 3 的 Adreno 740,性能提升了 40%、能耗有 40% 下降,光追渲染性能也有 35% 的提升。也支持了虛幻 5.3 的 Nanite 系統,優化三維模型的渲染效率。跑分我們主要看 GFXBench 的 Aztec(Vulkan),兩個不同強度的離屏渲染成績,1440p High Tier 125 分,1080p Normal Tier 348 分,對比 8 Gen 3 領先版有 28%、40% 的提升,進步不小,對比隔壁友商量產機也有所領先。3DMark 的 Steel Nomad Light,提升了 45%,進步也挺明顯的。我們更關心驍龍 8 Elite 實際玩起來會怎樣。遊戲這裡我們也測了,先來同步一下手裡工程樣機的配置,除了驍龍 8 Elite,4.8GHz LPDDR5X 的運存堆到了 24GB,UFS 4.0 的閃存容量給到了 1TB。還有 3900mAh 的電池,和 6.73 英寸 120Hz 的 2K OLED 屏。需要再說明一下,這類 QRD 工程樣機並沒有專門做量產機的散熱設計,溫控比較開放,所以下面涉及到機身溫度的,這裡就只能作為參考,就不做比較了。低負載遊戲咱們就不跑了,這裡直接上高負載遊戲。首先「原神」,時間原因我們只測了 15 分鐘,畫質設置看這裡。測試當天遊戲版本的問題,測試出現了不少急促的波谷,這裡咱們不管抖動,看幀率 59.9fps 幾乎是滿的,重點是功耗 4.1W,可見驍龍 8 Elite 的能耗控制能力確實有點東西。「絕區零」,繼續跑光映廣場,半小時平均 59.3fps,4.6W 的功耗確實夠低哈,這裡咱們把天璣 9400 的工程機也拉來做個簡單對比,驍龍 8 Elite 優勢還是在的。「鳴潮」,咱們跑 15 分鐘,幀率 59.2fps、功耗 4.4W,這個遊戲在移動平臺的原生優化還不及前面兩款成熟,這裡就不做多展開了,只需要知道驍龍 8 Elite 在高負載遊戲的功耗優化確實有兩把刷子。遊戲插幀,也是很有效的「降耗增效」方法,近幾年不少手機廠商都在這個方向發力。高通也在驍龍 8 系 SoC 上集成了 AFME,現在驍龍 8 Elite 的 AFME 2.0,據說提升了插幀畫面渲染的精度,功耗也有比較可觀的節省。這裡我們也試了一下,15 分鐘「原神」從原生 60fps 插到 120fps,實際幀率翻了一倍,均攤下來單幀功耗降低了 15% 左右,畫質還不錯,肉眼基本察覺不到插幀帶來的畫面發虛問題。「原神」、「星鐵」的「30 插 60」和「60 插 90」我們都簡單試了 5 分鐘,對比原生 60fps,單幀功耗都有 20% 左右的節省,AFME 2.0 這次的整體收益我覺得還不錯。看來最近這一代的旗艦 SoC 真就跟「能耗」槓上了,而且看來大家都「槓」得挺好的。
AI 方面,繼續有自家 Hexagon NPU 的提升,整體性能和單瓦功耗性能都有 45% 的進步,繼續是「性能」和「能效」雙收。另一方面,高通今年還針對包括 NPU、CPU、GPU、Sensing Hub 和內存在內的「AI 引擎」做了升級,其中 NPU 加了向量標量核心,AI 推理速度對比前代 8 Gen 3 提高了 45%。像是考驗端側訓練和推理能力的 MLPerf Benchmark,不同的項目據說有 23% ~ 104% 的性能提升。還有 AITUTU 和 AIMark,都是傾向於圖像 AI 處理的測試工具。數據比較自家上一代,有大概 30% ~ 50% 提升。還有 ISP 圖像處理器,支持最高 3.2 億像素的照片拍攝,支持無限實時語義分割,幫助計算攝影后端有更多可用的數據處理。新的 X80 5G Modem,和 FastConnect 7900 Wi-Fi/BT 模塊,都集成了 AI,性能和能效都有不少提升。驍龍 8 改名 Elite,也算是高通自家多條跨端產品線收束了。用上 PC 級 SoC 同源的自研 Oryon CPU,性能和能效提升還挺明顯的,GPU、AI 等方面進步也不小,就驍龍 8 Elite 的表現來看,高通的自研之路算是跑通了,而且療效有目共睹。我們也能看到,全面的「降耗增效」會是旗艦級 SoC 當下,甚至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力的方向。對於市場需求來說,消費電子並沒有「性能過剩」這一說法,在消費者需求無限膨脹的當下,芯片廠能做好基礎建設,協同軟件、系統、手機廠商們把每一寸性能都用好,才是當代旗艦 SoC 該有的身段。好,這期驍龍 8 至尊版性能內容就是這些了,後面等量產機鋪開,我們也會拉上更多旗艦來對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