❍ 開啟一個人寫公眾號的第十年
近日,美國網友因Tiktok禁令原因大量湧入小紅書,自稱為TikTok Refugee,我方網友高度重視,第一時間趕往評論區現場,表達了深切問候。
網友們應有大局意識,以“萬物互聯”的理念打開新視野、發展新思路,要以新時代網友的精神風貌做好網絡東道主,做好“難民”引渡工作。在展現我國小康生活的同時,戒驕戒躁、避免炫耀,以免使國外網友滋生攀比效仿等不良影響。
以下是一些同志對此次外國人入駐小紅書文化大交流現象的筆記,其中反映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,至於哪些是言之過重的暴論,哪些是語帶陰陽的調侃,請君自己斟酌吧。
⬛️
為了困住牆內人把牆建的更高,但無法阻止牆外人搭上梯子爬進來。參考《進擊的巨人》劇情。
⬛️
我們的互聯網現狀是“輿論保守”和“瘋狂擦邊”。網既是四通八達的網絡,也可能是束縛的繭絲,外國人來了,等待他們的不僅是熱情的網友,還有弔詭的審·查。
⬛️
隨著隱形牆的破裂,中美網民“對賬”也成了一大話題,美國人驚歎我們一月房租水電可以69美元拿下,我們也看到國外學生無力支付大學貸款。這波“信息差”流量被各大博主抓住,聲稱是一場“洋悟運動”。
不過,70萬+國外用戶和小紅書1.2億日活都只是“信息差”的一角,小紅書雖然強大,但並不能代表中國的全部。片面的信息比信息封鎖更可怕。
⬛️
2025年老外帶貨會是一個新賽道嗎?
⬛️
Tiktok之爭是大國博弈,一面是有牆的世界,一面是文化保護主義的限制,很難說哪一方是自由的。德拉科羅瓦的名畫《自由引導人民》有著巨大的人文力量,事實上正是“人民引導了自由”,高牆無法阻止雞蛋的滾動,“人民喜聞樂見,你不喜歡,你算老幾?”
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, 1830
⬛️
此次小紅書事件,起於美國封禁導致的網友不滿,發展到民間大交流,最終還會上升到上層介入,一想到這個因果就覺得so boring。
想想《星戰》裡的貿易聯盟、《銀翼殺手》《異形》裡的公司、《沙丘》裡控制香料產地的哈克南家族吧,到了現實生活中小到美食、旅遊、音樂、美妝,到底還是逃不過意識形態、商業競爭之手的操控。
⬛️
起初,洋抖用戶在小紅書聲稱“我要學習中文”“請和我做朋友吧”這類說法會讓我產生懷疑,這是真的訴求嗎?假如換做我們,會主動去學習外語嗎?
這反映出一種“文化適應性”的問題,如在江戶日本傳教的西班牙教士、學習洋務的中國留學生、去往第三世界土著地帶考察的人類學家。事實證明,當你需要介入另一種異質文化,尋求和依附展現平臺時,就必須放下身段走入另一種語言文化環境。
⬛️
我記著中國人有普遍的恨洋人情結吧,可當健康漂亮的國外年輕男女入駐小紅書後,又有很多人私信求認識,這到底是恨,還是愛,還是骨子裡缺鈣?卸下了愛國面具,還是一起走入這次文化大融合,享受輕盈的碰撞吧。
⬛️
普通中國用戶玩小紅書:進不去流量池,真實分享也無人問津。Tiktok難民來小紅書:發句hello,po一個自拍視頻,漲粉過萬。酸了一下後理性想想,對於我們不同的世界、人充滿興趣,這就是人類的本性:好奇。
⬛️
很多歐美女生把自己的照片和視頻放在中國網絡,意味著要接受不同文化審美的凝視。如果中國女生把自己的照片發在土耳其、柬埔寨、印度、南非的網絡,會是什麼樣子呢?敢於把自己展現給未知的目光,被其他種族的男性凝視,是否也是一種勇氣?
另外評論區語言不通也是件好事,很大程度篩選掉了一些網暴,畢竟流著口水留言的那部分人大概率也不太會英語。
⬛️
國外歷史學家寫出過《亞洲去魔化》這樣的書,中國人也同樣會妖魔化外國(尤其美國)。人類歷史就是不同地域、種族、國家、東西方之間相互妖魔化的過程。美國真的是魔鬼麼?美國甚至就不是一種美國。奧馬巴美國和特朗普美國就完全不同,好萊塢的美國也不是真正的美國。
當中國人在小紅書上看到美國人的工作制度,聊起醫保教育,甚至有兩國女性開始分享月經科普,目的不是崇洋,也不是對本國自我感覺良好,唯一的目的是看到真實,這樣才能打破妖魔化異國的狹隘思維。
兩名日本藝伎手持丘吉爾照片,並做出捏鼻子的動作,Winston Churchill的首字母縮寫為“WC”。Anti British propaganda, 1941
⬛️
看到一位名為Brecken Neumann的外國用戶分享了自己女兒的生活照片,他說“There is nothing more special then cuddling your child while they sleep knowing you are their safe spot”。小紅書打開界面寫著“你的生活指南”,生活本應是這樣真實的。
⬛️
Tiktok難民短時間激增的大量湧入、平臺蜜月期的優先推薦、本國用戶高度關注產生的算法推薦,三個因素將對小紅書的原有生態造成衝擊,有點類似“物種入侵”,原生用戶看到的信息會變化、帶貨博主的曝光會受到擠壓,對小紅書來說要接住這潑天的富貴,得先讓燙手的山芋涼一會兒。
⬛️
不少人偽造ip地址,搬運外國賬號內容,伺機博取流量發洋抖難民財,這是新一代的“師夷長技以自強”。
⬛️
向自己人展示外國人吃中華美食、學古詩詞,忙活半天不如讓他們自己走進中國互聯網看看,不用花錢,自己的文化到底有多大吸引力、生命力,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。接受他人的目光的醜小鴨,總好過自我審·查培養出來的井底蛙。
⬛️
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網上做假人或殭屍號:在朋友圈機械轉發工作推送,在微博上做被流量池拋棄的小透明,在釘釘上發“抱拳”和“握手”的emoji,在小紅書匿名當momo。現在有外國用戶來分享異國的生活、美食、工作環境,人味瞬間重了起來。到底是我們給了外國人分享生活的平臺,還是外國人為我們開了一扇開眼看世界的窗?
⬛️
抵禦匈奴的長城、哭牆、柏林牆、網絡牆,堪稱“人類歷史四大名牆”。這次的事件我願稱之為“逆向洄游的文化破壁”,牆有時是無形的,但鑿牆的重錘卻可以砸出很大聲響。
⬛️
認真看了一些TikTok難民的筆記,發現外國人分享的生活日常更隨性,全世界的日常生活都一樣,就是些無聊的生活碎片,相對來說他們的自拍不講究美顏、照片不講究構圖、身材焦慮更少、視頻的拍攝技巧更少,這算不算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鬆弛感呢?
⬛️
在外國人的小紅書筆記下面,我們提出了不少問題:能幫我做英文作業嗎?美國工地一天賺多少錢?意大利考編待遇怎麼樣?焦慮味道和壓抑情緒呼之欲出,向外國人問三問四,說到底還是在關注自己的處境。
⬛️
要抓好此次洋抖入駐小紅書的契機,讓外國人在學習使用中文的過程中,深深陶冶於傳統文化。讓漢服、中醫、古偶、國風歌曲、國風潮牌等品牌文化走出去!
西方人來到東方網絡世界,讓找不著北的他們看到了一些指南,這是2025開年的意外驚喜,網絡狂歡年年有,這種突破限界的文化大交流還是頭一遭。本次研討會就到此結束,散會。
❍ 歡迎轉發、在看、留言
❍ 點擊“耳機”圖標聽文章,我用AI克隆了自己的聲音
❍ 關注列表很難獲取推送,“完讀率”是被優先推薦的指標